郑州市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 孙文静
小学中段的学生,平均年龄在7~8岁,需要从小学低段的学习生活过渡的一个阶段,其身体和心理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而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良好的心理健康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学生的各种行为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一、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人际交往方面 孩子在课堂说话、走动可能是为了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尊重和爱的需要是一个人成长的低级需要,只有满足了低级需要,高级需要才会得到发展,学生年龄虽小但作为社会人,就应该有正常的人际交往,从而达到获得朋友和进步的双赢。 (二)依赖心理 如果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家中孩子比较多,日常中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孩子无法依赖父母,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同时学生年龄小,对父母和老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感,有依赖心理的小学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家人的依赖,其次表现在有自责倾向。当被家人或他人疏忽后,就会感觉没人再爱他自己。这些表现每时每刻都在危害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持久性不足 孩子上课说话、乱动也与自身的发展有关,孩子年龄小,管不住自己,这主要表现是意志力薄弱,让小学生变成这样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从小就对孩子付出太多的爱,让呵护变为溺爱。这时的小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在学习、活动各方面一遇到暴风雨,就采用逃避的方式,当他们习惯了这种逃避方式后,就会将他们本来就很薄弱的意志力变得更薄弱。于是,这种逃避的方式便变为了长久、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解决方法 (一)人际交往方面 教师要及时关注到每位学生,并根据每位学生上课状况和平时的表现及时了解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给予正确地疏导,并给与足够的关注和关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信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依赖心理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爱,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同时,也让学生独立性提高,良好的心理品质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培养的,还有不断矫正提高的。 (三)足够耐心和责任心 学生的自制力不强,原因是年龄小管不住自己,作为教师不应该因为学生管不住自己而对学生进行不停的批评和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对其进行不断的、持续的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耐心和责任心。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作为教师要有立德树人的仁心、要有诲人不倦的耐心、要有有教无类的公心,这样的教育才是温度的。 (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