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登陆】【联系我们】

TEL:0371—60929761

教学反思

聚焦课堂
教学反思
教科研动态
校本研修
教师职业规划

教学反思

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反思

再上“景阳冈”

时间:2023-06-07 作者:pgy888 点击: 1140 次

郑州市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  黄月

 

第一课时

两年前第一次讲这节课,生怕学生看不懂,一点一点带着学生扣细节,恨不得每个字都要解释一遍。这次再讲,只关注课后两道习题,由点及面,学习效率很高。

早读先带着学生读了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生词,纠正读音。十五分钟,只读了第一自然段。读完就问学生能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学生们都说可以,顺势就问他们用的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不认识的字可以看部首理解。

带着这样的方法开始了第一节课的学习。先出示了课后习题的第二题——按照时间顺序写一写发生了什么事,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操作,但由于这是一篇白话文,很多词语学生很陌生,有些语序跟现在有区别,这在无形中给阅读增加了难度。用适当的方法理解文意才是这篇文章最难的地方。

为了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本打算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后来还是给了他们五分钟放手让他们默读,如果回答不出再分自然段理解也不迟。

因为早上已经读过了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直接送第二自然段开始读,给了五分钟理解文章的意思。课后第二题先给了一个词语“喝酒”,让填写后面的词语。这道题就是围绕着主人公武松展开的,只要搞明白武松做了什么事就可以了。

全班交流时,有位学生说第二空是“过冈”,我问原因,竟答不上来。顺势跟学生说明:阅读一定有有理有据,要依据文本来阐释,不能离开文本空谈感受。学生们似懂非懂。接着有位学生说“上冈”,主要集中在3-5自然段,因为武松那个时候已经拿着梢棒上冈去了。

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是思考的过程,我问该学生是否确定自己的答案,她很肯定地回答是的。接着我让全班学生挨各自然段去理解,验证她的答案。先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我又给他们一分钟时间去默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大意,很快就有学生回答出来了,说的很准确。我问学生:第二自然段的故事在哪里发生的?学生答在酒家。我问:这个自然段跟哪个自然段有关系?学生答第一自然段,这时候我把1-2写在了喝酒的下面,把酒家写在喝酒的上面,表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开始聊3-5自然段的内容,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三个自然段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上冈”。“打虎”的过程非常好找,一目了然,最后一个自然段自然是下冈。

在处理第二题时,我的整体思路是:先整体,再部分,最后再整体。最后我让学生按照板书说了说主要内容,虽然回答的同学不多,但是能看出来他们认真听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学生在说主要内容时出现了三处错误,我问起他学生有没有听出来,很多学生举手。这一举手恰恰证明了看似沉默的他们一直在认真听讲。随着错误被一一指出,该学生并没有任何羞愧的表情,我当即表扬了他,说:这就是回答问题的意义。回答问题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已经会了,而是为了验证自己还有哪里不会。永远没有想好的答案,你往前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这位学生听到别人指出他的问题不但不生气,还很认真地学习,这不就是在锻炼他的受挫能力吗?不就是在锻炼他的意志力吗?这不就是学习的意义吗

这个画面,是整节课最美的一幕。 

第二课时

第二课重点是用自己的话详细说说武松打虎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相当有难度,且不说文章的长度,单说这里面的词语,很多学生都很陌生。为了帮助他们完成这道题,我先问了他们几个问题:

1.既然是打虎的过程,那就意味着什么样的词最重要?

2.打虎的过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打虎的主人公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动词在这里十分重要,既然要详细说过程,绝对离不开动词,所以找出打虎的动词很关键。

第二个问题是要学生明白这些动词要按照时间顺序排序,绝不能出现前后颠倒的情况。

第三个问题是要明确打虎的对象,知道动词是由武松和大虫发出的。

三个问题问完后,我告诉他们一个梳理动词的好方法,就是时间轴。一条横线,按照时间顺序,上面写武松,下面写大虫,就可以把所有的动词梳理完整。

方法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从大虫先发出攻击,到最后大虫的倒地,他们找的十分用心。在梳理过程中,还顺便解决了几个生僻词的意思。

接下来就是小组合作讲故事的环节,三位讲武松的动作,三位讲大虫的动作,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降低了学生详细讲述过程的难度。最让我惊讶的是学生参与度很高,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但不羞涩,还加上了很多动作,演完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思路

1以课后习题为中心,所有课堂设计围绕着习题进行。

课后两道习题已经说明了名著的读法,就是先了解意思再分析人物形象。

2课后习题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学设计,怎样将难题一步步分解、细化、展开、实施,才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要学的是方法,不是得到一个结论,因为他们终究要独立阅读,只有具备了阅读能力才能提高阅读水平

感悟

1老师的阅读水平决定了教学水平

这话看着不太合理,却反映了一个大问题,老师阅读能力低下。很多老师备课根本离不开教参,就像学生离不开辅导书一样。总是依靠“拐杖”,永远无法独立。

2面面俱到,面面不到。

一节课不要灌的太满,不要事无巨细,恨不得把句子掰碎了揉烂了。这样不但耽误时间,还会偏离这节课的重难点,造成效率低下。

3相信学生的能力

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自己的阅读能力,他们需要学习的是真正的阅读方法,如果老师没有很好的阅读方法,就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去研究,相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时候没水平的老师不如有水平的学生。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