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登陆】【联系我们】

TEL:0371—60929761

聚焦课堂

聚焦课堂
教学反思
教科研动态
校本研修
教师职业规划

聚焦课堂

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聚焦课堂

聚焦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时间:2016-06-04 作者: 点击: 836 次

聚焦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而提高教育质量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教师,就是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而抓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是什么?是课堂,再好的教育理念,如果体现不到课程上,渗透不到课堂中,将很难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质量,校长是灵魂,教师是关键,教学是根本,课堂是焦点。
一、创新课堂教学
  没有课堂的支撑,任何教育改革和追求都是空谈,没有课堂的彻底革命,任何改革都是蜻蜓点水。再好的教育理念,如果体现不到课程上,渗透不到课堂中,将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创新课堂教学应该有这样的理念与追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各得其所,自主发展;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把世界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的组成部分;把自由还给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心灵的自由,让学生有尊严地活着;把探究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有意义的探究生活;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文化的气息充盈在课堂之中。教育的真谛在于“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全面发展。所以上课要大气,教师要敢于进行大板块教学,给学生大量的思维空间和自主时间,在“教师退一小步,学生进一大步”的格局转换中有效地提升自主和智慧。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展开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和自主评价。通过这种模式,让教师逐渐认同“课堂是学的课堂”,“学生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理念。
二、打造魅力课堂
魅力课堂,因为其中的人而生动,它是一次又一次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流。打造魅力课堂六要素:(1)创设情境科学设问是上好课的关键;(2)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是上好课的核心;(3)教学激情是上好课的灵魂;(4)充分预设、精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5)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是上好课的保证;(6)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是上好课的手段。只有构建魅力课堂,才能解放学生,让学生学有乐趣、学有成效;只有构建魅力课堂,才能解放教师,让教师感受职业幸福。
  三、构建高效课堂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魅力课堂”也必然是“高效课堂”,质量绝不是靠时间拼出来的,也绝不是靠牺牲学生的幸福来换取的,而是靠教学效益的提高,靠教师的教学智慧。何为高效课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完成课堂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成长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从学生角度考量:高效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高效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后要数量;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教学方法,低水平的老师侧重教授知识;高水平的教师讲究整体建构,低水平的老师注重细节雕琢。  
探索有效教学的科学之路上,我思考感悟是:
  ①确立学科意识。判断教学有效与否,并不是看教师自己是否掌握学科知识,而是看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是否体验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跳出自我看学科知识,要求教师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学科意识,从学科结构的角度来规划自己的课堂教学,要能够把课堂教学有机地串联起来,不要让自己陷在一节一节的具体课堂中,陷在无穷无尽的知识点中。
  ②选择合适方法。教师清楚了学科知识,明白了学科结构,在教学中也具备了学科意识,并不等于就能把课上好。对教师来说,不但要认准学科知识,还要用适当的方式,用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学科知识的表达,则属于教学科学问题;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则属于教学艺术问题。其实,对于学科教师来说,学科知识表达的创新至关重要。尽管目前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我认为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最朴素,最实际、最有用。
  ③拓展人格魅力。乌申斯基——“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学校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都不理解的教师,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师;理解学科知识,但却无法以清晰、准确、艺术的方式表达学科知识的教师,必然是位低效的教师;理解学科知识,并能以清晰、准确、艺术的方式传递学科知识的教师,从知识的传承来看肯定是高效教师,可这种“高效教师”也有不被学生喜欢的时候。多年校长生涯,我发现教得最好、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不一定是水平最高的教师。因为对于教师来说,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浅层次的,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建构与思维是较深层次的,而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才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教师可以培养的,它只能通过教师自己对学科的兴趣来感染学生,以教师“敬业奉献,爱生如子”感化学生,这就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魅力的相互浸润,而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