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观摩课反思
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 董星
今天观看了郝老师执教的《大禹治水》和余老师执教的《黄山奇石》课例,看完后,对于郝老师和余老师的课堂,我想谈几点看法。读题解题,语文味十足。张老师抓住课题中的动词“治”字,写字形,读课题,扩词语。巧用同音,引出制服的制,制服的对象——洪水。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洪水的浩大与凶猛。生字教学设计精巧而实在,语文味很浓。 通过朗读课文,观看动画片,引导展开想象,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在老师提出的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问题中,自由发言,个性表达,感受洪水的凶猛及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这是大禹下定决心治水的原因,也是学生认知的起点。 抓住重点语句和数量词,进行品读,比如: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深挖“千、万、九”等数量词,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显得很丰满。 与父比较,体会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从中感受大禹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舍小家、顾大家,为民造福的人。这里,老师把大禹请进日常的家庭生活,让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一位父亲的平凡与伟大。在百姓的评价中,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老师展示了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体会洪水制服后,老百姓过上的安定生活:植树造林、男耕女织、学堂学习等等,从中体会大禹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老百姓中也“代代相传”。最后质疑:“禹——大禹”,一个大字,写出了百姓对他的崇敬之情,写出了大禹是人们心中的英雄。 对于《黄山奇石》这一课,余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让学生动手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来体现。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学生入境入情的朗诵,渲染了气氛,通过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研读,使学生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长环境,奇在生命力。 多媒体的运用出示的恰到好处,本节课先出示段落片段,让学生阅读理解。通过读,来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然后再出示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可以不分散学生注意力,集中精力先读文再看图,达到双倍的效力。但是板书的设计应该在明了些、精确些。学习“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段落时,应逐一出示图,进行形状的比较学习,来理解名字的来历。 (责任编辑: ) |
- 上一页:《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 下一页:四月份听评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