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轴对称图形》引起的思考……
郑州市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 王金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主要研究了对称、平移、旋转的数学现象。第一课时关于对称的课标要求是:1、结合实例,感受轴对称现象;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授课时,我简洁明了的一句话:”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和老师一起去游乐场里看看吧”,就把学生带到了主题图中去了。接下来,在找到关于对称的事物:蝴蝶、蜻蜓、小兔子钟表之后,我就带着学生一起观察这几幅图片的共同特点。然而实际授课中,我又一次陷入了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学生发现蝴蝶的特点是:两边一样、两边相同之后,我就赶紧纠正:沿着中间这条线,如果对折一下,左右两边可以完全重合。在我的不知不觉中,我又一次自己把学生牵着去找共同特点,而不是让学生结合实例,感受轴对称现象并发现对称的特点,这个环节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总结对称的特点。这是一个失败的地方。 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主体。如果能延迟判断、让学生在说完三个图形的共同之处后,再上升到理论层次总结出特点,那么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的过程中,就无形中感受了对称,达到了课标中的要求。由此环节引起了我的思考:在导入时,什么情况下出示理论总结合适?是先出示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还是学生观察、思考后再总结?针对此,我对导入的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整理。 导入新课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开门见山法。所谓“开门见山法”是指单刀直入,直切主题,在上新课前,不加以其他环节,由教师直接引出新授课内容。这种导入新课方法的优点是A、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直接明了,简单高效,节约大量课堂时间。 B、可以适时地破题质疑,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比如:新学习一个知识点,没有旧知识的迁移,就可以直接开门见山导入:看课题,我们今天学习《观察物体》等。 二、复习引入法。所谓“复习引入法”就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法。复习引入法的基本模式是:先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再由旧知识引出与之有联系的新知识。例如我们在四年级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时,就可采用复习引入法。由于在三年级,就已学过万以内数的读法,很显然,亿以内数的读法,就是建立在万内数的读法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万以内的数,让学生读完后,说出万以内数的读法法则,这时教师可以问:“刚才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那么五位、六位、七位、八位等这些较大的数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再例如:在学习二年级100以内数的混合运算时,就可以先复习一年级学习的20以内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再出示100以内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复习引入这种方法,应该说包含两个步骤,即先复习再引入,“复习”这一步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教师出示复习题的方式。教师在出示复习题时可以让学生口答(例如口算等较简单的题目),或者学生独立作业的方式(例如计算等较复杂的题目)。而“引入”是在“复习”完成后向新课过渡的阶段,教师可以直接陈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也可以采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的方式。 三、创设情境法。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新知识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这一导入新课的方法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等方式来实现,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这种方法在现在的教学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具体到《空间与几何》这一类的课导入时,一般有这样几种方法:一、旧知识导入。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锐角和钝角》。学习锐角和钝角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联想角的知识,让学生动手任意画一个角并叫一些学生到黑板上画,然后让学生将黑板上的角进行分类,同学们分类时依据已学知识张口比直角大、比直角小来分很快就分好了,那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的角又叫什么呢?(这样引入,学生能积极地主动学习,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发展。) 二、操作、演示导入。这种导入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融于学生的操作、演示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好玩的玩具。(老师从背后拿出了火车和风车,学生兴高采烈)。师:你们想玩吗?我请两位同学上来。(学生积极踊跃,老师请两位同学上台)。 师:在这两位同学玩之前,老师提两点要求:①请认真观察火车和风车是怎样运动的。②请用语言描述运动情况。(上台的同学分别操作、演示)师:谁来回答?(学生踊跃举手回答火车是平移,飞机是旋转,揭示本堂课所学内容。) 三、游戏导入。游戏导入法与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相符合,游戏的过程既能说明或启迪一个科学道理,又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很利于儿童吸收。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师: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准备了好多礼物(拿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我们来玩一个拼组游戏,请同学们用这些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学生兴趣浓厚的进行拼组游戏)。师:请将你拼好的图案的每一部分图形名称说给同桌听听。(用这种游戏导入法使同学们初步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分类思想。) 再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在讲解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角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师利用活动角)师:老师要学孙悟空变戏法了,仔细看。(学生瞪大眼睛看着我)变,变,变(老师边说边把活动角的张口由小变大,如下图所示)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角变大了。师:具体说一说,角的什么变大了?生:角的张口变大了。(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师:老师又要学孙悟空变戏法了,仔细看。(学生瞪大眼睛开着我)变,变,变(老师边说边把活动角的两条边分别对折,如下图所 示)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角的边变短了。师:还有吗? 生:角的大小没变。师:你们真是会观察的孩子。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生:没有。(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角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四、谜语导入。谜语导入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具有“竞争”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对谜语的分析,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认识时间的学习,通常都是猜一个谜底为”闹钟”的谜语,然后引入今天我们和闹钟一起来学习。 五、设疑导入。有人说:产生疑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动因。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 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的测量》。师:笑笑和淘气是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孩子,有一天他俩因谁高谁矮争论不休。听!淘气说:“我比你高,要不然你怎么叫我哥哥?” 笑笑说:“不对,不对,我比你高,要不然我怎么比你穿的裤子长?”师:你们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到底谁高?为什么? (这样便很自然地引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量出笑笑和淘气的身高,再进行比较,以达到有效导入新课的目的。)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同时,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设计出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责任编辑: ) |
- 上一页:《识字4》教学反思
- 下一页:小学数学课堂时间的分配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