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 李岩岩
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对广大小学、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升级。小学、幼儿园要深入学习并贯彻幼小科学衔接的政策精神。作为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更要积极落实。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要突出儿童习惯的养成、小学低段的游戏化教学,变革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强化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唱游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基础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融于多样的活动之中,在丰富的音乐实践经历中逐步积累学习经验,获得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趣味唱游是第一学段(1—2年级)唱游•音乐课程中的四项学习任务之一,它是指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的音乐活动。 一、趣味唱游的特征 (一)趣味化。唱游活动作为低年级学习音乐的主要形式,关键在于合乎儿童的天性,顺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富于变化的活动,以保持学生适度的兴奋感和学习的持久度。 (二)生活化。音乐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入手,寻找与孩子生活相关或感兴趣的音乐素材,让音乐链接生活、美化生活。 (三)情境化。创设与音乐情绪相适应、与现实相关联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的感性体验来理解抽象的音乐知识,并能够轻松、自然地表现音乐。 (四)综合化。唱游活动融入演唱、演奏、编创、欣赏、律动、舞蹈和其它学科等内容,设计综合化的音乐活动拓宽学生音乐的思维。 二、唱游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律动和模仿。律动是人体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而做的韵律性的动作。模仿就是照某种动作的样子学着做,例如模仿动物走路的样子,模仿体育健儿运动的姿势等。 (二)音乐游戏。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目的音乐活动,是寓音乐教育与游戏之中的教学方法。 (三) 歌表演。是指在演唱歌曲的同时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来表现内容、表达情感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可分为:(1)注解式歌表演,其歌词表现的人或物有比较明确的动作特征。如《咏鹅》《小鸡的一家》;(2)情绪性歌表演,其歌曲的曲调具有较强的韵律感,音乐形象鲜明,情绪饱满。如《法国号》《彝家娃娃真幸福》;情节性歌表演,其歌曲的内容具有故事性,有角色、有场最、有情节。如《小青蛙找家》《蜗牛与黄鹂鸟》《小红帽》。 (四) 集体舞。是在音乐中集体进行表演的一种有组织的自娱性舞蹈,形式比较自由,可分为接龙式、轮换式、双人式等类型。六七岁的孩子,由于神经系统仍在发育当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过20分钟左右,让孩子在课堂上“坐得住”。音乐课上具体方法可以设置音乐指令。例如教师唱“所有眼睛看老师”,学生答“看老师,看老师”、师唱“1 3 5 ”生答“5 3 1”、师唱“同学们好,你好你好”生答“老师您好”等,总之,方法多种多样,可不拘一格。帮助孩子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以角色为引,入音乐之境。 “从小学开始,孩子以端坐状态下学习知识为主,因此刚刚幼升小的孩子通常无法快速适应小学的课堂纪律。”幼升小的孩子自控能力弱,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在实际教学中,一年级教师会从桌面整洁开始,引导学生进入专注状态,并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声音、以角色的生活特点将音乐课中的重难点轻松解决。用音乐故事会的表演形式表现音乐。引导学生在情境故事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四、以游戏为辅,享音乐之趣。 教师根据每段音乐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画音乐图形谱,结合演唱、律动、打击乐演奏、节奏游戏、讲故事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设计不同趣味律动游戏,吸引学生,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主动地体验音乐、探索音乐。 低段音乐教学要树立课堂规矩,更要给孩子思考、想象、创造的充分自由。要凸显趣味,丰富形式,更要思考学生在“玩”中体验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 寻有声,教有法,为了让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能够自然地过渡,一年级的音乐教学更需要与艺术新课标接轨,将“趣味唱游”融入音乐课堂,更好地进行音乐学科教学,做好幼小衔接,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到音乐的趣味性,保持对音乐的喜爱。 (责任编辑: ) |
- 上一页:以悟促读,以情促读
- 下一页:华夏之乐——民族音乐欣赏课例之《划龙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