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 洪丽娟
在小学的最后阶段回顾自从三年级以来已经学习了数十篇小古文,最近两周进行了《两小儿辩日》的小古文就学,我认真反思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策略。这是我们一线的老师最关注的问题,很多老师说,以前的孩子就怕文言文,其实这可能是个假象。我们年级组教师做过一个课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喜欢文言文的占比是很大的,跟我们的预期的完全不一样,我们觉得佶屈聱牙,孩子一定不喜欢,但我们在调查当中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那文言文到底怎么教? 文言文的教学有着明确的思路,一是读,疏通字音与停顿,二是译——借助工具书与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三是品悟——感受文本蕴含的思想价值。同时,教学也要因文本特点而有所不同。找到独特之处,选好切入点,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文本的育人价值。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两个小孩从日常生活中的常理出发,得出相反结论的故事。故事简短,只有120个字,却是一篇结构严谨,具有丰富阐释空间的教学宝库。我和师傅在精读教参之后,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除了落实文言文教学的常规目标之外,着重把握了两个点——朗读指导与文本的多角度阐释。 在这篇文本中,人物对话占有很大比重,两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以及对孔子说的话都是语言描写,占了大半的篇幅,所以我们在朗读教学的时候,选择重点抓住人物对话,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语言的方法,这部分参考教参采用问题引领。 问题一:古人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常常以谦词(例如愚、在下......)开头,2、3两段是如何表达的?应该怎么读? 于是,2、3段中两小儿陈述观点时的自称“我以”就成了教学中需要重点品读的关键词。两个小孩面对孔子,直说“我以”,毫不客气,表现了小孩子说话的特点,语调应该怎样?高一些,学生理解了之后自然就能回答,突出这种自信满满的感觉。学生读懂自信,也读出自信。 问题二:“此不为......乎”是什么句式?表达的是什么语气?应该怎样读? 4、5两段是两小儿陈述观点的部分,作者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反问句,这一句式成了我们朗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啊,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式呢?表达观点,直接用陈述句不好吗?反问句可以表达更加强烈的肯定语气,其效果要大于陈述句,更能表现小孩的自信,对彼此的质疑。因为是反问句,在读“此不为”的时候语调要上扬,“乎”要重读,有感叹句的感觉。 问题三:“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里的笑应该是什么样的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面对长者,文中为什么要用“汝”,而不是“君”“公”“先生”等敬辞? 结合时代背景,相传《列子》是道家列御寇的作品,出于观点立场不同,言辞中带有对儒家的贬斥与讥讽,因此这个笑意味深长,更多的是一种嘲笑,身为大学问家,孔子却回答不出两个黄毛小儿提出的问题,两个小孩的嘲讽与自得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用于平辈之间的“汝”字,句子结尾的“乎”字,都体现了嘲讽的意味,依然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在逐句分析和分解练习之后,我们设计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来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结合着学校的知行教育评价,同学们学习得十分踊跃,每个小组都积极投入到了朗读中。但是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因为讨论过于热烈,课堂的纪律出现了问题,导致场面混乱,也提醒我们要在这样的活动前,提前强调好纪律,可以提前设计好分工,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投入到朗读中,而不是让组长分角色,这样会浪费教学时间,也会引发纪律问题。 在整堂课的最后,我们设计了梳理文本、体悟寓意的环节。因为这篇文本出现了多个人物,有丰富的思想价值,所以就具有更多的阐释空间。从两小儿的角度、从孔子的角度、从辩日的角度、从知识学习的角度都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采用了双向细目表,但是没有预想的效果好,同学们的思路没有被打开,这是应该改进的地方。现在想来,可以设计几个问题,比方说用“你怎样看待文中的两个小孩?我们可以怎样来夸奖他们?”来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去探究两个小孩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特点,这样的问题设计更符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也能锻炼他们分析文本的意识和能力。再比如可以用“如果你是孔子,看到两个小孩的争辩,会有怎样的反应?”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孔子身上那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效果一定会更好。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阐释文本,我们找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来阐释文本的寓意,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发散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回想这节课的设计过程,我们组一起研读教参,观看优秀课例,通过互联网大量搜集搜寻上课的资源,整体上是比较完备而且有亮点的,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还是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比方说分角色朗读前的角色分配与纪律强调,多角度阐释环节的问题设计,相信只要时常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加高效、有趣、有收获。
2023年5月29日 (责任编辑: ) |
- 上一页:管理有道 育人有方
- 下一页:研磨出精品 微课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