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郑州市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丁晓玲
2023年5月18日,是我校的家长开放日,在这一天,我在五五五六班执教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其实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们就初步接触过,大部分同学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但是对于算理确不清楚,所以,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和阐述上,放在算理理解以及分数加减法的意义理解上,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课堂初始,在找过关键信息之后,我们先让学生在提前准备好的圆片上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三。通过这个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理解,在列出算式之后,让学生自主尝试表示出自己的计算过程。课堂上给足了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表示出计算结果。然后让学生汇报结果。有学生直接说出计算方法,我在肯定了他的计算过程之后让其他学生根据圆片说说为什么八分之三和八分之一可以直接相加,有学生说是把圆平均分成8份之后,把其中的三分和一份合起来就是四份,这四份就占整个圆的八分之四。还有学生说八分之三是由3个八分之一组成,八分之一是有1个八分之一组成,合在一起就是4个八分之一就是八分之四。通过这两位同学的描述学生们基本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让学生借助课本资源自主探究完成。在学生汇报环节我再次通过关键问题的提问让学生明晰算理。 然后对比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并总结同分数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课堂中,两个班的同学都能够及时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分母相同,也能准确的总结出计算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最后我又设置了一系列的思考题:1.对比整数加减法,请你试着总结出分数加减法的含义。2.请你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思考为什么分数加减法可以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3.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一致的地方是什么。通过思考、汇报、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所有的加减法都是计数单位的相加减。这样学生对分数加减法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在五五班授课的时候,学生有些紧张,一直都是那几个孩子在举手回答问题,一节数学课成了这几个孩子的“主场”,而其他孩子不愿意暴露自己的“不会”、“不理解”,我这个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费尽心思也很难引起“群众斗群众”的场面,一节课上下来灰心不已。课后访谈了几个检测单做的不错的孩子,问他们为什么上课不回答问题,有人说:“不回答问题都习惯了。”也有人说说:“我会做是会做,就是不知道怎么说出来。” 这就是问题所在。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会做题了,这就够了,上课老师预备的问题跟我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反正我会做题了”,这背后的道理,管他呢?课堂上,只等着布置作业完成作业,仿佛学习是被作业催逼着的。一到考试就非常紧张、甚至兴奋,看重考试,结果却常常不能如意,如此恶性循环。 我们这一代人,被培养成会做题的人,靠着刷题闯过层层选拔,才得以“出人头地”,但是,相应的思辨能力、独立思考精神,也被磨得零零散散,容易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我们的下一代,却不应当受到这样的训练。是的,这是训练,不是教育。 数学,从来都不是刷题。数学,也从来不是会做题。会做题只是学好数学的副产品。学生更应该被培养的能力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所观察的世界,用数学的思想思考所观察的世界。这样,才能发现数学的美,而不是惧怕、厌恶,谈“数”色变。 带着深深的思考回到五六班上课,感恩的是在这节课中被学生安慰。我发现不是我以为的“设置起点过低”。 同样的问题抛出来,你是如何计算的?全班同学都能认真地投入思考,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小组讨论的时候也能专注地表达,最后展示的时候,精彩纷呈。 大部分同学用画图的方式说明道理;冠宇借助分数单位说明道理;其佑思维一向活跃,将分数转化成小数后发现结果是一样的,给大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伴直喊“妙”;雨奇借助题目情境将算式的道理讲清楚。经过这个环节的讨论,再思考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时,基本一半同学能想到“原来平均分成的8份没有改变,也就是分数单位没有改变,计算的是相同分数单位的个数”,在皓轩的讲解下,剩下的同学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上完这节课,有种很过瘾的感觉,看到学生脸上从懵懂到明了,心里也有些雀跃。 从课堂检测上来看,六班做的整体比五班要好,但是掌握的更好的六班在课堂上却呈现出更深的对探索知识的渴求,这是极为宝贵的。他们知道只会做还不够,这背后还有需要探索的,这恰恰是数学课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的专注投入和勇敢表达,才是成就一堂精彩课堂。如何引导五班学生更投入课堂,看到自己的“不理解”,面对自己的“不理解”,而不只是满足于“会做题”和完成任务,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啊。 在这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发现有部分同学很在意家长的看法,比如六班的陈冠宇同学,上课听讲要比往常认真的多,回答问题也更加积极,当天我和他的妈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肯定了孩子的进步,并商定以此为契机,鼓励孩子坚持一周都像这天一样专注学习,坚持一周可以就可以得到老师和妈妈的奖励,这样可以塑造他好的学习行为。通过这件事情给我启发,课堂上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细微的改变,并及时肯定,这比批评教育要有效的多。
2023年5月22日 (责任编辑: ) |
- 上一页:领悟 理解 运用
- 下一页:小学书法教学课堂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