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许睿老师听评课有感
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 张瑞
教师节当日,除了收到了学校为我们每位老师准备的鲜花之外,最令人感动的是能够有幸再一次见到许睿老师,我想这应该是学校送给我们语文教研组最大的礼物。两节精心准备的示范课以及许睿老师精彩的点评,让我对语文教学的体悟又更深了一些。
一、课例展示
两节示范课分别是张萍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学期《秋天的雨》以及耿瑞霞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学期《穷人》,两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小学中高学段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两位老师都是以复习(听写词语)作为导入,在整堂课当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张萍老师的本节课在之前试课的时候虽然已经听过,教研时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但这次再听张老师的这节课时,发现张老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和修改,无论是PPT,还是讲课时的流程和重难点都进行了更为精妙的处理,使这节课更精彩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就是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秋天的雨把颜色给了谁?”这一环节中使用了超级链接,这样无论学生回答哪一处,老师都能随机应变找出相应的句子。还有在讲授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时候,总结出学习方法“抓关键词”来分析“好闻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来“勾”这个词语用得比较传神,是吸引的意思。我想我们教孩子学课文,更重要的是交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和技巧,以便于将来他们能够更广的把方法和技巧应用到其他文章。
耿老师在执教托尔斯泰的《穷人》这篇课文时,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并且面对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时,能够抓住其中的关键段落进行学习,就是所谓的“长文短教”。令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耿老师很注重评价的作用,无论是老师的评价和学会的互评都能给回答问题的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点评收获
与其画地为牢自己上十节课,不如听许睿老师的点评一次。许睿老师不是第一次来到我们蒲公英小学,自己曾经也有幸和赵秀坡主任上过两节示范课被许老师点评过,当时的点滴历历在目,我们能够拥有这么好的资源来帮助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有所成长,实属幸事。
许老师在这次点评中从常规备课、学习和板书教学等方面做了讲解,让我们在座的每位语文老师都感叹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在培优补差方面,我一直觉得自己做的不足,尤其在抓学困生上花的时间最多,但是也最不起效果,结果反而往往事与愿违,许老师说对于班级里的学生,想要提高成绩,一定要善于抓住中间力量,就是中等左右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占比大且很容易提高,这一点是我没有想过的,之前我总是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朝着我希望的方向发展,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许老师在点评两位老师的课时说到语言的准确性,我平时上课也会有一些啰嗦的话产生,自己没有感知,但听的人就很容易捕捉得到,因此反思自己,每次上课都应该让自己的语言更加严谨和精准一些,少说废话。
板书方面,平时我一般板书都是自己随意找空白的地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写到黑板上,许老师说板书是很有讲究的,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副板书在右侧,主板书在中间或者左侧,正板书中的语言和文字都应该是从文章中提炼出来而非理解出来的总结性的板书,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加注意,形成习惯。
先前《教师教学用书》在我眼中和教学参考书差不多的地位,今天才知道《教师教学用书》是前人积累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力,而不用毫无目的地创编。这本教参今后也要像教案一样多多使用,巧妙使用才能是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加规范。
在听了许睿老师的评课之后,我还有一点疑惑。听讲座的过程中许老师谈到第一课时应该是学习理解、懂得学会、课后练习基本完成;第二课时应是复习巩固、检测和评价,对于对教材理解的比较透的老师来说可能一下子就明白了,但是我细细想来还是不知道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应该怎么展开,第二课时也不能都是一些测验和做题吧,这一点和年级组老师讨论,也没有答案。
总之,在本次的听评课中收获颇多,得知许睿老师能长期做我们学校语文教学方面的顾问也为之荣幸,希望自己能够也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