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登陆】【联系我们】

TEL:0371—60929761

教学反思

聚焦课堂
教学反思
教科研动态
校本研修
教师职业规划

教学反思

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反思

语文观摩课反思

时间:2020-11-23 作者: 点击: 740 次

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 李宣宣
       为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9月10日组织了语文观摩课活动,并邀请了许睿老师来听课点评课。两节课的时间虽然很短,却让我有很深的感悟,受益非浅。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的我来说,无疑提供了良好借鉴。下面我将从两大方面谈谈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课堂要努力做到“三实”“三真”“四生”
       所谓“三实”指的是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要基于学情,实实在在,不作秀,不铺陈,不弄虚作假;朴实,教风要朴实,要立足学生“有所得”,不玩花样,不故弄玄虚,淡化自我,凸显学生;扎实,教学目标要落到实处,实现课堂的有效和高效。 
       所谓“三真”是指课堂上教师要真看、真听、真评价。真看,课堂上教师要眼中有学生,看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看学生课堂表现;真听,课堂上教师要听学生读书、听学生发言、听学生交流;真评价,课堂评价时要有针对性,要肯定成绩,要指出发展的方向,评价要由衷,发自肺腑,不能无病呻吟或不疼不痒地说,你真棒,真好。 
      所谓“四生”是指生本、生活、生动、生成。生本,课堂上要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的还学于生,关注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好务;生活,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我们的生活,沟通课内外,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得在实践运用中形成能力;生动,课堂教学要生动有趣,能够吸引我们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成,课堂教学要有设计,更要关注生成,没有设计,课堂上不可能有精彩;但若拘泥于设计,不管学生死活,学会学不会,只管走自己的教学流程,那就只能是掏力不落好,要依据学情,关注课堂生成,捕捉到课堂生成。 
第二、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学生课前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预习,在课堂上只是盲目地听或写,没有带着问题进课堂,就不能把握重难点,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提高成绩。因此,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一、树立预习意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想要学生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现在有些教师根本不布置预习作业,认为布置了也是假的,大部分学生不自觉,在家不肯预习,布置了也是空,还不如在课堂上多花点时间教他们。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教师能重视预习,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授之以“渔”,那么学生肯定会受益匪浅。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真正做到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一举多得,何乐不为。所以,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好处多多。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题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从而更有效地学习;也能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指导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1、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开始预习适宜安排在课内,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安排几分钟作为预习时间,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前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2、开设专门的预习指导课。通过课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预习方法指导,并结合具体的课例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预习要求。
      3、常规和重点相结合。当预习成为常态的学习环节后,必须进一步做好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的引导。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其内容可概括为读、划、查、议、列。
三、注重督查激励,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督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重视督查激励。具体做法是:刚开始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好的同学大加赞扬,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批评(对偷懒者则教育加以批评并责令其补完)。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已学会预习,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此时,可在课前要求组长检查,上课时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并发挥四人小组的力量,课堂上让他们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查互助。
四、丰富评价方式,促使学生乐于预习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评价导向,通过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这会更利于树立学生的信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预习将学生推进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通过预习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学生必会满怀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预习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感,发问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自学,自然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质疑环节,如果有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会追问:“你提得问题真有价值,是怎么想到的?”学生答“我是在预习时认真动了脑筋,做了记号。”“你真会预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能自己解答出来,那你会更聪明。”学生如实的回答加上老师及时的表扬引导,这种榜样的力量,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愿望,今后会更积极主动有效地去完成预习作业。正因为学生课前充分地预习,因此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讲解时,学生对已懂部分会积极表达,对模糊部分会专心听讲,课堂上出现“争先恐后”的场面。而教师的表扬更是一味兴奋剂,使学生整节课都会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课堂效果自然会很好。其次,通过设立预习“星级评比栏”根据学生每次预习的情况进行评比加星,并定期评选出预习小能手进行奖励。
      总之,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前预习”;其次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的新意与深度,提出有创意的、有思想价值的、能引起学生预习兴趣的思考预习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且还要制订出适合班级学生的相应的检查、落实这些思考预习题的方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良好的氛围。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真正把教学内容学懂、学活。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