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登陆】【联系我们】

TEL:0371—60929761

教学反思

聚焦课堂
教学反思
教科研动态
校本研修
教师职业规划

教学反思

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反思

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

时间:2022-04-25 作者:pgy888 点击: 884 次

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 冯少飞


image.png

image.png

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不断的学习,我在科学教学中逐渐沉淀下来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觉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具有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品质,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教师,对所学知识善于独立思考,乐于生疑提问,提出解答问题的不同方法。我们怎样才能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接下来谈一些我的体会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2.科学课上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解决科学课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怎样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呢?

我们觉得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促进学生间的进步。合作意识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需要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但角色应该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这样组内成员各负其责:组长、记录员、观察员、操作员、汇报员,老师负责观察指导,这样一节课井然有序完成了任务,又得到了知识。

在科学教学的路上,我深知:还有很多内容要去探索,很多方面需要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秉承着一颗赤诚之心,带领孩子们在科学的海洋中不断探究,引导孩子们到达知识的彼岸。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