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 黄月 这个教学反思将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梳理出属于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框架。 整本书阅读老师到底应该从何开始教,教什么,怎么教,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整本书阅读首先要求老师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创造性的阅读角度,阅读思想吸引学生。这里且不说创造性阅读,只说基本的阅读能力,如果以此为目标,怎样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阅读整本书的意义,这是这个系列反思的宗旨。 整本书阅读断断续续做了四年,但这四年加起来学习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回想起来对整本书阅读感兴趣的阶段是四年前去青岛学习,那次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魔力”,倒不是说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了多少,而是韩兴娥在创作过程中那种“疯魔”的态度,她让我看到了一个执着的人的坚持一定会有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否是普世的,只要对一部分人有用,它就是有价值的。 那次青岛之行燃起了我自己课外阅读指导想法。回学校后我就带着学生读韩兴娥的《古诗接龙》,早读读,中午读,还专门找时间跟学生一起玩游戏。一整年实践下来发现一个问题,这个《古诗接龙》跟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冲突的,有很多内容是已经学过的,如果再花时间重复,收效甚微。最要命的问题是韩兴娥运用的是“囫囵吞枣”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不管学生会不会,只管让学生背。很多学习的老师提出过质疑,但韩兴娥说她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现状的,因为他们的学生大部分从农村来,虽然上过学,但是因为老师教学水平有限,很多学生连字都不认识,所以韩兴娥就这样带着学生不停地读,变着花样地读,不断用生字和节奏撞击学生的大脑,硬把生字和古诗塞进学生的大脑中。 可是在我实践后发现这个方法对城市学校的学生并不适用,城市学生认字水平和阅读水平远高于农村学生,好多人甚至在学习前就已经会背了。除了带着学生了解诗人的朝代和排序,这个《古诗接龙》学习的意义并不大。虽然也有古诗内容的讲解,但是因为过于简单,学生并不完全明白,运用能力也有限。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在我们学校的实践并不成功。 就在迷茫之际,偶然发现了《骑象阅读单》,它是一位宝妈带着团队设计的。当时获得这个阅读单后真是如获至宝,所有的阅读内容都让学生按照这个阅读单完成,以为照着阅读单去做就能把整本书读明白。但是最后发现,其实学生根本不明白、也不会使用这个阅读单。对学生来说,写阅读单简直就是折磨。他们明明已经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书看完了,竟然还要写这么多东西。本来我的初衷是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过程和心得写下来,形成册子后可以看出自己的阅读成长,谁知道学生写下来的都是无关痛痒的内容。他们并不关心整本书的文学价值,他们只关心故事里哪个人物说了句好玩的话,哪个人物做了些捉弄人的事,故事越滑稽越好。 阅读单实践下来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会更怕阅读,因为一阅读就要写东西。 两次尝试,在我这里均告失败,我需要找个一个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的整本书教学方式。寻找这个教学方式的过程是迷茫的,网上基本上搜不到任何核心的资料,虽然可以找到些零零散散的阅读单和阅读课教案,但这些东西并不成体系,模仿上一节课,并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更别提对自己的提升了。 接下来,是漫长的思考期,或者说是沉淀期。其实在做整本书阅读前,我就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没有什么信心,我知道自己并不爱读文学作品,但小学生主要还是以文学作品为主。而众多的文学作品,学生能读懂的十分有限,儿童文学是最理想的书籍。可是本人对儿童文学真的没有一点兴趣,阅读起来如同嚼蜡。老师都不愿意读怎么可能带着学生读好书?所以选择阅读文本竟然成了我的第一大问题。不过还好,有《哈利波特》系列的存在。这套书在我小时候就问世了,但直到成年才完结,算是我与童年唯一的联结,也是唯一一套我读起来还觉得挺有意思的书。 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带着学生读。这套书到底为什么好看,为什么能吸引全球那么多人阅读,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欢,这是我首先要搞明白的问题。但读完第一本书后,我发现,除了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竟然什么都没读明白,甚至不知道为什么瘦小懦弱的哈利波特能成为魔法世界的大英雄。仅仅因为他是伏地魔的天选之子吗?好吧,我承认,没读懂这本书…… 这是最可悲的事情,一名语文老师竟然连一本书的核心思想都读不明白,这可是阅读的基本能力。想要做好整本书阅读,就只能先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自己读不懂就看别人的解析,网上搜索各类对《哈利波特系列》的解说,反反复复观看,直到能理解透整本书的含义为止。 终于我搞明白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各自的任务,推动整本书往前发展的线索,故事的高潮和低谷,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可是,我自己知道有什么用,怎么跟学生讲明白,让他们发现自己没有在文中发现的内容才是我的工作。 接下来又是漫长的纠结和思索。 直到一天,有一句话触动了我,在看金观涛《中国思想史十讲》时,谈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不是知道了再去做,而是知和行同时进行。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边做边改,就这么反反复复地修改,直到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不正是我缺乏的吗?什么事都想想明白了再去做,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不断改进的答案。与其坐着幻想,不如实践来的真实。 (责任编辑: ) |
- 上一页:借传奇故事 抒离别悲情
- 下一页:挑战困境的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