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 谢铭君
本学期,我担任劳动课及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三年级劳动课本中有一节课题为《钉纽扣》的手工技能课。经过认真地备课,上课,感觉学生对这节课比较感兴趣。所以微课比赛用了这节课试讲。经过和美术组一起参加微课比赛,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我听到了五节类型丰富且有趣生动地美术课。每节课都让我大开眼界,都让我学习到很多亮点。 首先,我觉得自己有所不足的地方是劳动课课题没有设计好,我自己的课题“钉纽扣”三个字是用粉笔字写上去的,显得很单调。反观美术组的课题,他们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卡通课题,图标很大,而且每节课题都结合内容进行了巧妙的设计。比如俊苏老师的蹦蹦跳跳的课题,色彩鲜明和活泼。比如周梦老师带来的恐龙世界,课题当中用到了恐龙的形象,图文结合,十分应景。今后在课题的板书设计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多看多听多学。 其次,我的课堂导入不够顺畅,我运用了谜语导入和对比两件裙子样式的导入。讲过之后,感觉谜语导入可以保留,但是对比两件裙子是否有纽扣,你更欣赏哪一件这个环节有些多余,没有突出主题,可以删掉,或者创设一种应景的情景,比如有一件衣服的其中一粒扣子不小心弄丢了,让学生拿到学校来。或者让家长提前故意创设情景,剪掉其中一个扣子,这样让学生直接在衣服上试着缝纽扣,比在布条上缝纽扣更加身临其境,要求也更加高,更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感谢李广平主任为我细心评课。她的思路很新颖,她指导我可以将纽扣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渗透一下纽扣的发展历史,比如古代的盘扣是怎样发展到今天常用的这些纽扣的。李广平主任还给出了一个好的建议,可以提前让学生用预习单的形式了解纽扣的发展历史,纽扣的分类以及让学生采用行-知-行的模式,先不讲步骤,先让学生操作缝纽扣,直观感受缝纽扣的技能,然后老师再指出学生缝纽扣的不足,最后学生再根据老师建议自行改进。 感谢领导们的悉心评课,让我意识到自己距离优秀教师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通过这次观赏他人的美术课,我知道了美术和劳动这类的课程要生动有趣,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和卡通板书贴,还要注重模拟真实情境的创设,而且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紧密相扣,删去一些冗杂的部分。我会多学习一些优秀课例,寻求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作为一名劳动教师,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怎么去上,要合理安排每节劳动课的教学环节,还要学会利用大单元教学的角度,结合自己的能力与水平,适当尝试大单元教学。除此之外,我要熟读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了解劳动课的性质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劳动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劳动教师在劳动教学中还要注重将课程与劳动课新标准的理念进行融合。第一方面,教师要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劳动技术课程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劳动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第二方面,劳动课要以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为基点。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劳动技术课程以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为方法,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现代化的学科新体系。第三方面,以激发技术学习的兴趣为引导,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劳动技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树立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第四方面,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人们用技术来改造自然界以适应自身的需要。技术存在于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课程内容可以涉及设计与制造、能源与动力、农业与生物、电子电工等领域。第五方面,以实施多元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技术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重视个性的形成。依据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及评价行为,进行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我记得我今年三月份曾经在一个周六参加了一个适合科学科目教师和综合实践科目教师以及劳动教师听得讲座。主讲人结合各个学科特色开展了很多有趣的实验课程。比如,综合科目,他自己创设了一个课题,让中学生研究制作一个过山车轨道模型。他在让学生动手制作前先讲解了一些基本要求,例如要求设计几个转弯,以及一些关键的力学物理知识,最高处的承重必须超过多少。有了这些前提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设计与制作。我最佩服的一点是,他所有设计的课程都是能与学生将来的生活所链接的,有实际作用的课题。他的课程妙处横生,结合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他还能迎合和结合当今的热点科技话题来融入自己的教学,例如,宇航员坐宇宙飞船飞上太空需要携带多上氧气,这些话题学生们很感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应用思维,将知识和生活应用结合了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的知识的巨大魅力。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可能没有这位博士这么有前瞻性,但也要努力寻找知识与生活应用的结合点,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