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郑州市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张丽娜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本单元第一课时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在课堂上,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按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发现长方体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组内强化正方体特征—共同研究正方体特征—总结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再通过实物让学生观察。认识正方体特征时,我通过展示动画图像来让学生探究。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再板书出正方体的特征,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2.加强动手操作,直观感知。首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认识面、棱、顶点。首先:用手摸面,是按什么顺序的,摸到了多少个面。然后再摸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那一条边,师生一块感受摸到的感觉,形成棱的概念,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棱?再通过摸三条相邻的棱相交的那一点,形成顶点的概念,接着数出顶点的个数。接着探究面、棱的位置及大小关系,教师指出长方体框架中任意一条棱,请学生指出与其相等的另外几条棱,然后说出这几条棱的位置关系,这一环节重点认识相对的位置关系。然后验证相对的棱是否相等,进一步推导相对面的大小关系。先提出问题:相对的棱有几条?他们是否相等?你发现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再出示探究要求,使小组合作达到分工有序,目的明确,力争做到人人参与。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在总结长方体特征后,我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长方体以后,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记录下来。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在这一环节,我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记录,最后交流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的再观察,讨论、辩析、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在练习中掌握和拓展知识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但我也感觉到有很多不足,比如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进度有点缓慢,教师还应在该站出来的时候站出来,适时、智慧的引导;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教师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吸取教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 ) |
- 上一页:反思劳动教学 提高业务水平
- 下一页: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真正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