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教学反思 郑州市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张丽娜
今天进行了《旋转》公开课的讲授,感悟很多,这节课整体来说学生配合很好,课堂气氛热烈,效果不错。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是图形的运动(三),学生在二年级和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分别学过图形的运动(一)和图形的运动(三)。学生二年级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四年级学会了怎么画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而对于旋转学生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会辩认简单的旋转现象,知道旋转是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因此,在五年级需要学生再次认识旋转,需要明确旋转的三要素;理解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进行简单图形的旋转;能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的图形;能借助方格纸,了解图形旋转的变化特征。 在本节课中我的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活动一:描述钟面指针的旋转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举一些生活的例子,通过举例初步了解学生对旋转的了解情况。接着通过观察钟面指针的旋转和风车的旋转,找到两种旋转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旋转中心和旋转方向。然后重点研究指针的两次旋转,分别从12到1、从12到2,观察这两次旋转有什么不同?认识旋转角度,可以是30°、60°、90°等等,从而概括出旋转三要素,为清楚准确地描述旋转过程做好准备。 在此之后,我还让学生玩一个拨一拨、说一说的游戏,同桌两人合作,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要想清晰地描述物体的旋转,一定要说明白绕哪个点、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旋转 我先从指针抽象到方格纸上,简单研究线段OA的旋转,学生可以说出不同的旋转情况,既可以绕着点O旋转,也可以绕着点A旋转。但其实这样的旋转情况不只两种,旋转中心可以去线段上的任一点,这一点需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不一定能想到。 然后由线的旋转,引申到面的旋转。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借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自己试着转一转,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探究单上的要求转到正确的位置。在理解图形旋转的特征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确定三角尺旋转后的位置的?从而引导学生联想到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上。为了让学生说清楚图形旋转前后的变与不变,我又设计了几次三角尺旋转,通过观察旋转前后的三角尺,找到新的发现,为了降低难度,这个发现我以填空的形式出现。鉴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我又根据做一做的内容,稍加调整,让学生想象另一把直角三角尺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位置,设置3个不同的选项,进一步明确图形旋转的特征。通过学生对答案的辨析,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点。 在练习与巩固环节,我以教材中的练习为主,其中风车的旋转是以三幅连续图片的形式呈现,需要学生选取一种颜色去观察,风车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再到第三幅图是怎么运动的。在描述风车旋转时,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旋转角度90°、270°,从不同的旋转方向观察,会出现不同的旋转角度,这时适时地告诉学生,为了简便,我们一般选取小于等于180°的角作为旋转角度研究。我把教材中练习的第一题放到习题的最后,让学生找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图形旋转而成的,从而渗透旋转产生的美,与课前引入的两幅旋转动态图联系起来,揭示旋转的奥秘。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思考:把三角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又会形成什么新的图形?为今后的学习做一个引子,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课后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课前我以“神奇的旋转现象“作为情境导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再让学生举一些旋转的例子,大胆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引入当前要学的新知识,再通过观察、对比寻找出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 )。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引入时三角形的旋转、蒲公英小学文字的旋转及生活中旋转现象的呈现都使用了多媒体的手段,特别是在研究图形旋转的特征时,三角尺的几次旋转过程,通过用多媒体制作的动图能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 但是,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还有很多,比如: 1、教师在提问时需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习惯。 2、图形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但书上的定义并没有说到方向,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不一定会想到这两个方向,对这两个方向的认知没有那么准确,需要动手去比划的多次辨认。 3、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改编和内容的扩充,增加作图环节,让学生试着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线段旋转后的样子,给学生自由作图的机会,再把学生的作图结果投影给大家看,让学生评,此时学生的思想上就会产生冲突,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4、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创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锐意创新,更加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责任编辑: ) |
- 上一页:依托语篇教学 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 下一页:激发阅读兴趣 助力学生成长